張維屏(1780-1859年),字子樹,號南山,又號松心子,晚號珠海老漁,廣東番禺(今廣東省廣州市)人,愛國詩人。嘉慶九年(1804年)中舉人,道光二年(1822年)中進士,因厭倦官場黑暗,于道光十六年(1836年)辭官歸里,隱居“聽松園”,閉戶著述。
張維屏少時就有詩才,聞名鄉里。鴉片戰爭爆發后,張維屏目睹英國對中國的野蠻侵略,激發了愛國熱情,寫出了歌頌三元里人民抗英斗爭的《三元里》,贊揚陳連升、葛云飛、陳化成捐軀報國的《三將軍歌》等。這些詩篇在當時流傳很廣,影響很大,成為鼓舞愛國主義的有力武器,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,也是研究鴉片戰爭史的可貴資料。已故的著名文學家阿英(錢杏邨)曾稱贊張維屏的這些詩是鴉片戰爭中“最具有燦爛不朽光輝”的“英雄史詩”。
林景熙(1242年—1310年),字德暘,一作德陽,號霽山。溫州平陽(今屬浙江)人。南宋末期著名愛國詩人。咸淳七年(1271年),由上舍生釋褐成進士,歷任泉州教授,禮部架閣,進階從政郎。宋亡后不仕,隱居于平陽縣城白石巷。林景熙等曾冒死撿拾帝骨葬于蘭亭附近。他教授生徒,從事著作,漫游江浙,因而名重一時,學者稱“霽山先生”。卒葬家鄉青芝山。
林景熙作為雄踞我國宋元之際詩壇數十年的愛國詩人,其創作成就和藝術造詣,歷來受到極高的評價。他的詩文風格幽婉,沉郁悲涼又不失雄放,他是溫州二千年歷史中成就最高的詩人。一生中共留下詩文16卷。其中詩歌《白石樵唱》6卷;散文《白石稿》10卷,后人編為《霽山集》。歷代文史學家稱其為“屈子《離騷》、杜陵詩史”。
釋敬安(1851-1912)近代愛國詩僧。俗名黃讀山,字福馀,法名敬安,字寄禪,湖南湘潭縣雁坪鄉銀湖塘人。少以孤貧出家,致力詩文,得王闿運指授,才思日進,入“碧湘詩社”。曾于寧波阿育王寺剜臂肉燃燈供佛,并燒二指使駢,自號八指頭陀,曾任浙江天童寺方丈。辛亥革命后,當選為中華佛教總會會長,時湖南等地發生寺產糾紛,應眾邀入京請愿,到京未達目的,即卒于法源寺。生平頗有詩名,歿后楊度為刻《八指頭陀詩文集》。
屈原(約公元前340或339年~公元前278年),戰國時期楚國詩人、政治家,出生地楚國丹陽,湖北省宜昌市,羋姓,屈氏,名平,字原;又自云名正則,字靈均,戰國時。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。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,博聞強志,志向遠大。早年受楚懷王信任,任左徒、三閭大夫,兼管內政外交大事。他提倡“美政”,主張對內舉賢任能,修明法度,對外力主聯齊抗秦。因遭貴族排擠毀謗,被先后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。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(今湖北江陵)后,屈原自沉于汨羅江,以身殉國。
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,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,“楚辭”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,開辟了“香草美人”的傳統,被譽為“中華詩祖”、“辭賦之祖”。屈原的出現,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。屈原的主要作品有《離騷》《九歌》《九章》《天問》等。以屈原作品為主體的《楚辭》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,與《詩經》并稱“風騷”,對后世詩歌產生了深遠影響。
1953年,屈原逝世2230周年之際,世界和平理事會通過決議,確定屈原為當年紀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