姚思廉(557—637),字簡之,一說名簡,字思廉,京兆萬年人,唐朝初期史學家。其父姚察于陳朝滅亡后到隋朝做官,遷至北方,故兩《唐書》中《姚思廉傳》稱其為京兆萬年(今陜西長安縣)人。
其父姚察,在陳時任吏部尚書,著陳梁二史,未成。他自幼習史,后曾任隋朝代王楊侑侍讀。唐李淵稱帝后,為李世民秦王府文學館學士。自玄武門之變,進任太子洗馬。貞觀初年,又任著作郎,為唐初“十八學士”之一。官至散騎常侍,受命與魏征同修梁陳二史。貞觀十年(636年),成《梁書》(50卷)、《陳書》(30卷),為二十四史之一。又著有《文思博要》,已失傳。
姚思廉在撰史工作中,充分利用了其父已完成的史著舊稿。自貞觀三年至貞觀十年,歷時七年最終完成了《梁書》與《陳書》的撰寫工作。姚察及姚思廉父子雖為史學家,但都有較深厚的文字素養,于史文撰著方面,文字簡潔樸素,力戒追求辭藻的華麗與浮泛,繼承了司馬遷及班固的文風與筆法,在南朝諸史中是難能可貴的。
房玄齡(579年-648年8月18日),名喬,字玄齡,以字行于世,唐初齊州人,房彥謙之子。
房玄齡18歲時本州舉進士,授羽騎尉。房玄齡在渭北投秦王李世民后,為李世民出謀劃策,典管書記,是李世民得力的謀士之一。
武德九年,他參與玄武門之變,與杜如晦、長孫無忌、尉遲敬德、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。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,房玄齡為中書令;貞觀三年二月為尚書左仆射;貞觀十一年封梁國公;貞觀十六年七月進位司空,仍綜理朝政。貞觀二十二年七月廿四癸卯日,房玄齡病逝,謚文昭。
永徽三年,玄齡次子遺愛與其妻高陽公主被指謀反,遺愛被處死,公主賜自盡,諸子被發配流放到嶺表。玄齡嗣子遺直也被連累,被貶為銅陵尉。房玄齡配享太廟的待遇也因而被停止。
因房玄齡善謀,而杜如晦處事果斷,因此人稱“房謀杜斷”。后世以他和杜如晦為良相的典范,合稱“房、杜”。《新唐書》本傳對房的評價是“玄齡當國,夙夜勤強,任公竭節,不欲一物失所。無媢忌,聞人善,若己有之。明達吏治,而緣飾以文雅,議法處令,務為寬平。不以己長望人,取人不求備,雖卑賤皆得盡所能。或以事被讓,必稽顙請罪,畏惕,視若無所容”。
永興文懿公虞世南(558年-638年7月11日),字伯施,漢族,越州余姚(今浙江省慈溪市觀海衛鎮鳴鶴場)人。南北朝至隋唐時著名書法家、文學家、詩人、政治家,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。陳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、隋朝內史侍郎虞世基之弟。
虞世南生性沉靜寡欲,意志堅定努力學習。在陳朝時,曾任建安王法曹參軍、西陽王友。入隋后,官秘書郎、起居舍人。隋朝滅亡后,被竇建德任命為黃門侍郎。李世民滅竇建德后,引虞世南為秦王府參軍、記室參軍、弘文館學士,與房玄齡等共掌文翰,為“十八學士”之一。太宗貞觀年間,歷任著作郎、秘書少監、秘書監等職,先后封永興縣子、永興縣公,故世稱“虞永興、虞秘監”。他雖容貌怯懦、弱不勝衣,但性情剛烈,直言敢諫,深得太宗敬重。貞觀十二年(638年)卒,年八十一,獲贈禮部尚書,謚號文懿,配葬昭陵。貞觀十七年(643年),繪像凌煙閣。
唐太宗稱他德行、忠直、博學、文詞、書翰為五絕。善書法,與歐陽詢、褚遂良、薛稷合稱“初唐四大家”。日本學界稱歐陽詢、褚遂良、虞世南為“初唐三大家”。其所編的《北堂書鈔》被譽為唐代四大類書之一,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類書之一。原有詩文集30卷,但已散失不全。民國張壽鏞輯成《虞秘監集》 4卷,收入 《四明叢書》。
褚亮,字希明,杭州錢塘人,祖籍河南陽翟(今河南禹州),唐初十八學士之一。曾祖湮,梁御史中丞;祖蒙,太子中舍人;父玠,陳秘書監,并著名前史。其先自陽翟徙居焉。 亮幼聰敏好學,善屬文。博覽無所不至,經目必記于心。喜游名賢,尤善談論。年十八,詣陳仆射徐陵,陵與商榷文章,深異之。陳后主聞而召見,使賦詩,江總及諸辭人在坐,莫不推善。禎明初,為尚書殿中侍郎。陳亡,入隋為東宮學士。大業中,授太常博士。隋煬帝嫉其才,誣賴他與楊玄感有牽連,貶為西海郡司戶。 大業十三年(617年),金城校尉薛舉稱王,任褚亮為黃門侍郎。大業十四年,秦王李世民滅薛舉之子薛仁杲,以褚亮為鎧曹參軍。 后入秦王府文學館,任文學館學士,史載“凡分三番逆宿于閣下,悉給珍膳。每暇日,訪以政事,討論故籍,榷略前載,無常禮之間”,“太宗每有征伐亮常侍從,軍中宴筵,必預歡賞,從容諷議,多所俾益”。貞觀元年(627年),與杜如晦等十八人授弘文館學士,被封為陽翟縣男,褚亮支持唐太宗拓疆政策,命子褚遂良從軍,出兵突厥。累遷至通直散騎常侍,十六年,進爵為陽翟縣侯。后致仕歸家。 貞觀二十一年(647年)卒,年八十八。謚號曰康,贈太常卿,陪葬昭陵。